龍鳳祥交趾陶 

交趾陶簡介

交趾陶簡介與製程 呂皇澄
一、寺廟、豪宅的交趾陶
交趾陶技藝主要裝飾於寺廟之規帶和牆面與富豪大宅地之裝飾牆面上。題材豐富,寓意深遠,主題常圍繞於傳統民間故事傳記,以勸世教化、祈福眾生為主,具有潛移默化之效用。
進入寺廟常見有趣現象----「鬥場」 ,1910-1920年代許多閩粵陶匠來台,促使台灣交趾陶工藝更勝一層,留下許多精緻交趾陶,其中以蘇陽水與台灣洪坤福在台有許多對場寺廟,達到鬼斧神工之境界。可惜至今有許多廟宇經過多次翻修,加上人為的破壞、盜採,與當時政府文化保存的觀念薄弱的情況下,損失眾多。以下介紹交趾陶於寺廟、豪宅出現位置:
(一) 寺廟方面:
因交趾陶較脆弱,易遭人為破壞,多設置於寺廟高處,分佈在門廊外側兩旁的水車堵上,這兩處交趾陶均是利用泥塑彩繪當背景,搭配前景交趾陶人物塑像黏貼,成為「交趾陶飾帶」。其他裝飾位置分別位在寺廟頂端,稱為山牆懸魚及寺廟建築兩旁磚牆上,稱為鳥踏。另外還包含門廊附近各處的牆堵(腰見位置堵、身堵、水車堵、裙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鳥踏、墀頭、照壁等,都明顯可見交趾陶的足跡。 正脊上在創作素材上多見三公、四靈、五福、八仙、二十四孝、河圖洛書等;
而垂脊(規帶)下端的創作素材則以戲曲小說、故事人物,如:西遊記、楊家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戰爭場面主題,及神仙怪誕之小說,如:封神榜、山海經、隋唐演義為主,充滿文學意境之美。 牆面方面則是出現在前廊的身堵、頂堵、水車堵以及墀頭為主,以戲曲、民間故事最多。如:八仙過海、精忠報國、鵲橋會、鬧元宵、慶中元等鬧戲。
(二)豪宅宅地:
一般達觀豪宅也同樣採用多彩特色之交趾藝術裝飾建築,並強調花鳥、忠孝節義等歷史典故做為創作題材,富具教育與藝術性、文化性等意義。如:右為桃園大溪和平老街建築中約略可發現交趾陶鑲嵌的蹤跡。

二、交趾陶的起源與命名
交趾陶起源至今仍無法明確知悉,但可由鉛釉製成變化的脈絡追溯至自漢綠釉、唐三彩、宋三彩、遼三彩,及其後的明三彩,清素三彩等一脈相傳。對於台灣交趾陶的歷史最早應可追溯至鄭和時期 ,但實際傳入日期尚無具體考據,只知於清代中葉最為風行,最早應是清道光年間,由漳泉(閩)、潮汕(粵)傳入 ,經過百年的流傳,成為台灣特有之寺廟裝飾器物。
1920年代受台灣社會安定之影響,經濟基礎逐漸穩固,生活漸趨富足,對於傳統寺廟建築修建開始有了重視,使得精緻寺廟的風氣漸長,也開啟台灣寺廟精緻化之路。另一方面當時正是中國南方白蓮教、苗、海賊作亂時期,影響閩粵寺廟藝匠生計,進一步促成泉州廟宇名匠來台起廟的興趣,引領廟宇交趾陶裝飾技藝走向顛峰。 交趾之名,至今爭議眾多,近年來也有民間學者考量與台灣地名不符,對外容易產生出產地的誤解。此外,在內陸失傳,台灣發揚的情況下,百年的絕技成為本土特殊技藝,因此提議修改名稱。

「但一般來說,較為確定的是交趾燒的名字是來自日本人之稱謂,乃因日人稱陶瓷器為「燒物」,作為香盒之用陶。其稱為 ”燒” 猶如日本現行有田燒、九谷燒一樣,但並非中文中所代表的「陶」,因此南華大學美術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所長陳國寧任職於華岡博物館(約民國68年)時,曾舉辦交趾陶展與座談會,當時與會學者大都認為「交趾燒」要改成「交趾陶」較恰當」。 ,而台灣本地早期對於交趾陶的稱謂則是「交趾」、「交趾仔」、「交趾尪仔」,在閩南語正是「人物」的意思。

三、台灣交趾陶的支脈與葉王介紹
台灣交趾陶的兩大支脈為廣東潮汕師的葉王體系與福建廈門師的柯訓(又稱洪坤福系統),兩者相鄰,確有所不同。葉王擅長交趾陶製作,而柯訓則是兼做剪黏,各成脈絡。
而台灣最早有交趾陶遺跡發現乃為葉王。其本名葉獅,字麟趾,單名「王」,因善於做獅,得外號王獅,後世尊稱「王師」。道光六年出生嘉義縣民雄鄉,為台灣發現交趾陶遺跡記錄最早第一人。父親葉清嶽也是寺廟裝修的陶藝匠師,葉王自幼兒耳濡目染習得泥塑捏陶之技藝。但葉王如何習得交趾陶技藝,至今仍眾說紛紜,無法得到具體考證。 歸納葉王作品塑做題材,包括憨番扛廟角、博古圖、人生四愛或六愛、八仙過海、七賢過關、空城計、狄青斬天化、梁武帝成道、二十四孝、《封神演義》等創作素材。其作品特色可用「力道傳神」、「寫實生活」、「仁美細緻」、「生動活撥」、「幽默詼諧」等句來形容,其作品精湛,但數量不多,作品分布於南部各大寺廟:如:學甲慈濟宮、佳里興震興宮、佳里金唐殿、嘉義城隍廟、元帥廟、開璋聖王廟、三山國王廟、地藏王廟、朴子配天宮..等。也奠定了在台灣交趾陶獨特的藝術地位。

四、交趾陶的特色:
1)多彩釉色之美:交趾陶採用的是釉上彩的技法,主要的色有紅、黃、綠、藍、紫、黑、白、金等幾種,每一種釉色又可以調出濃淡不同的色調。使用不同的配方,可以調出不同的釉色,常用的有古黃、淺黃、濃綠、海碧、寶藍、紅豆紫、胭脂紅等八種基本母色,每種釉色還可以調出濃淡深淺的變化(陳秀珠,2002),在匠師巧妙運用下,形成交趾陶吸引人的重要特色,關鍵在其所燒的胭脂紅和翡翠綠相當具有美感,為人所津津樂道。表現生動、線條流暢。因交趾釉層清徹透明,黃色有「琥珀」般的質感,綠色如碧玉、翡翠,藍色有藍寶石般的色澤,紫如紫晶,紅如胭脂等,色澤高雅美麗,脫俗及寶石般的質感,此集塑造、繪畫、燒陶技術於一體仍保留手工傳統技藝優點,為臺灣民間最具本土特色的藝術品。

透明釉 胭脂紅 寶藍 濃綠 黃綠
古黃 灰色 海碧 咖啡色 青綠

2)精雕細刻之美:交趾陶的特色主要在藝術造型之精雕細琢。造型多樣並施以細緻的紋飾、吉祥圖案,上釉搭配交趾陶豐富的釉彩。
3)開片:亦稱冰裂紋。陶瓷釉面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因柸體與釉膨脹係數不同,焙燒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牽大所致,其開裂的規律製造開釉片,為交趾陶的另一特殊裝飾及特色。
4)交趾陶彩釉保久性強:即使塑於廟廊簷角,經日晒雨淋,能保存數百年之久。其色彩會隨時間久遠呈現褪色的樸實色調,略有變化。

參考資料
1.為交趾藝匠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完成拼場牆堵之良性競賽,勝利一方可獲得寺廟高額獎金,因此匠師無不使出渾身解數表現個人頂尖工藝水準,不僅要贏得彩,也要贏得面子,也促使當時的寺廟之交趾陶水平達到極致。
2.參考陳秀珠台灣交趾陶導覽手冊之觀點。傳入日期大約清代初期到清道光中葉,約西元1715-1835年。
3.祥太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王福源先生在第六屆交趾陶藝術節研討會中,針對交趾陶探源有著更新一步的考據,實際前往福建漳州博物館進行研究,並以釉藥的系統來推斷,台灣交趾陶與明代法華器、漳州窯及潮汕彩繪之間,事實上有很深厚的血緣關係。也具體考證了學者江韶瑩先生於<古意與詼諧學甲慈濟宮的葉王交趾陶藝印象>期刊中的論點。 4.引至李乾朗<一九二0年代台灣寺廟與民居的交趾陶裝飾藝術>期刊論文之觀點。
5.引至柯鴻基,2005,《台南學假慈濟宮葉王交趾陶又料分析》,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所碩士論文。
6.引至江韶瑩<古意與詼諧-學甲慈濟宮的葉王交趾陶印象>期刊論文之觀點。
7.引至楊孝文,1998,《葉王交趾陶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